雋築漫談(二):城市建築與居住設計

「城市」是人類文明發展下的成果與產物,它聚集了人口共居在較小的範圍使其能夠更有效率地提供水、電力、通訊、交通等經濟活動元素,因此城市成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產物。

城市雖然只佔地球約2%的面積,卻消耗了75%的全球能源,同時製造了80%的溫室氣體(李永展,2018) 註1。因此城市建築的發展必然要走向環保與節能的方向,減少地球的負擔,才能減緩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的產生。而集合住宅又占城市建築的六成以上,因此集合住宅在設計與使用上趨向降低能耗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。

在全球暖化與人口結構改變的環境變動下,集合住宅設計發展出各式的對策。近年來有綠建築、永續建築等討論與研究,它們是建築「理性主義」的繼承者,它們設計的觀點聚集在「節能」與「環保」上。台灣近代的集合式住宅建築深受現代主義 的影響。此類建築強調建築的功能性,著重應用新建材和構造的特性,考慮建築的「經濟性」,反對「裝飾」,認為建築美的基礎是建築的「合理性與邏輯性」。這種觀點下的建築被稱為「國際樣式」,但被後現代主義(註2)諷稱為「火柴盒」建築。

勒·柯比意(Le Corbusier)提出著名的「新建築五點」(註3)(Cinq points de l’architecture moderne) 是國際樣式建築設計的濫觴,它啟動全球都市建築的標準化。附圖Villa Savoya是柯比意對新建築五點的代表作,並提出「建築是生活的機器」成為當代的建築學銘言。

但建築是給活人生活的空間,是不是不應該只建構在理性主義之下呢?除居住的目地外,它是不是應該要容納生活的方式並成為生活美感的載體呢?漢寶德將「建築是生活的機器」其改寫成「建築是生活的容器」我覺得這句話更加的貼近了我們的需求。生活的美感與趣味應該與節能和環保同等值得被重視。當我們不得不住在類似「火柴盒」建築的大樓裡時,適當的室內設計或許能彌補些建築空間中缺乏的文化趣味與美感。

註1)李永展 (2018)「都市必須永續且韌性」綠建築 Green Building 2018 APR/MAY Vol.52

註2)現代主義(Modernism)又稱為功能主義(Functionalism)或理性主義(Rationalism)

註3)「新建築五點」(1)底層架空(les pilotis):主要層離開地面。獨特支柱使一樓挑空。(2)屋頂花園(le toit-terrasse):將花園移往視野最廣、濕度最少的屋頂。(3)自由平面(le plan libre):各層牆壁位置端看空間的需求來決定即可。(4)橫向長窗(la fenêtre-bandeau):大面開窗,可得到良好的視野。(5)自由立面(la façade libre):由立面來看各個樓層像是個別存在的,樓層間不互相影響。

分享本文